查看原文
其他

献礼校庆 | 科研大佬为你讲述“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背后的成长蜕变

8月24日,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的2014级本科生胡渊博受到表彰,他也成为继林贤丰、陈弟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我校本科生。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什么?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设立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这项基金是按照邓小平同志遗愿设立的,旨在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每年度奖励全日制在校大、中、小学生共计100人,是国内青少年科技奖项的最高荣誉,其中不少人成长为国内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本次获奖的胡渊博在大学期间开展“EGFL6重组蛋白对骨折修复的影响”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新苗课题2项、校级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分)、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所带领的团队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胡渊博的创新成果使他在本次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31名大学本专科生之一

想知道大佬的科研秘诀吗?来听听他本人怎么说的吧!

 “你要忍,忍到晨光初绽;你要看,看到春暖花开;你要走,走到灯火通明。”胡渊博如是概括。

多忍、多看、多走,荣誉背后的科研道路常常承载更多的坚守,期间挑战与机遇并存、放弃与继续一搏。然而回顾科研的道路,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科研故事这样开启。

听说,憧憬向往

“如果你是一名医学生,并且准备做一名卓越的医生,你必定要经历科研。”第一次年级大会上,辅导员对着底下雀跃兴奋的初生牛犊说道。科研是什么?我的脑海里立刻闪过曾经看过的影视剧,实验人员带着手套操作着精密的仪器,拿起试管观察化学物质的变化......科研在我心目中仅此而已,可是学长学姐们的经验传授和校园里科技成果的展览都让科研显得至关重要。


听说做科研是医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听说做科研会收获很多高大上的荣誉,听说做科研可以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听说......无数个道听途说都让我想要去一探究竟,试试科研吧!或许我也可以成功呢?

初生,屡试屡败

在社团招新中,我通过面试成为学院科技创新协会的一员,并在学姐带领着参观学校实验室萌生了想要尝试科研的念头。我向学姐提出请求,恳请她同意我加入实验团队,一同做科研项目。学姐提醒到,做科研并非易事,常常需要坚持几个小时连续实验,有时候甚至几天都得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再三恳求下,学姐终于答应,“先试试吧,或许你会适应的。”而接下来的日子,我想无非就是试管试剂相伴,动物仪器相守罢了。我就这么开启了我的科研生涯。


只要时间空余我便往实验室里钻,从最基础的文献查阅做起,跟着师兄师姐们慢慢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手法。“原来科研真的不过如此,只要我再努努力,拿下‘科研达人’肯定没问题。”我在心中暗暗窃喜,也为自己向学姐征求科研机会时的那份主动和勇气感到骄傲。然而一个学期结束后,因人员调整,我被迫离开团队,“科研生涯”戛然而止。


不甘失去本来可以好好发展的科研机会,我开始关注校内发布的每一次导师招聘本科生科研助手的相关信息。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便立马发送信息报名。终于,我进入了一名临床医生的团队。暑假的来临并没有终断我的实验进程,我选择留校,将时间全都投在做实验上。有了前一次的基础,我开始尝试学习Western Blot蛋白印记。这原本只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实验法,竟然真的能够在实验室中灵活运用,我第一次感觉到科研触手可及,只要我肯学习,肯花时间,肯钻研,不会有难题。


我坚信第二次的实验经历不会再出任何问题,但假期结束后,导师告知我他要出国进修,无法再带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再一次激起的热情又被浇灭,或许我天生和科研无缘,一切只是因为我强硬地想要融入科研的世界,每每尝到甜头,就要被抛弃。

热爱,坚守忍耐

两次的有始无终让我开始反思,我做科研的初衷是什么?是功成名就,是名利双收,还是人从亦从?我一一否定,如果我功利地想要追求科研成果,那么我早就与科研分手,而不是反复纠缠,就像对心爱的姑娘那样真挚与耐心。是热爱,没错,是发自心底的热爱。我义无反顾地继续寻找科研团队,并加入一位博士师兄的队伍。团队从事的是骨科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组蛋白对骨折修复的相关作用。一切从零开始。


我着手文献查询,将资料库里相关的文献翻了个遍,有时候遇到外文文献,便花上两三天来翻译。对项目方向有了整体把握,在有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实验正式开始。实验的过程并不顺利,甚至用“难产”来形容都不过分。一个实验的平均时间是两到三天,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一切被推翻。我当然害怕实验失败,可失败偏偏是常事!失败,重来,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实验进程就僵持在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中,我找不到实验的出路,唯一能做的就是总结和重新实验。


要不要选择放弃?在前往实验室的路上,我第一次冒出了这个念头。实验已经停滞了将近半年,每一次的结果尽管各有差异,但都掩盖不了失败的事实。在这个时间点上放弃,究竟是悬崖勒马,还是前功尽弃?我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在每天来回实验室的路上,我慢慢地不再思考实验的原理、失败的原因、接下来的实验方向,而是在做一道选择题,放弃,还是不放弃。这不单单是选择“是”或者“否”,而是在与实验失败的事实作斗争。可是,我仍然是一个热爱科研的人啊!既然热爱,那就应该坚持。

展翅,腾飞向前

暑期留校,我继续做着重组蛋白对骨折修复作用影响的实验。假期的来临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科研日子变得愈发孤独无趣。没有人分担做实验的疲倦,没有人诉说实验失败的苦恼,唯有空荡荡的校园见证了我每天的心路历程。但还是咬咬牙,继续做吧,就算没有好结果,至少我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努力过,我就是要和这个实验死磕到底。我已经付出了99%的汗水,现在只渴求那1%的运气。


不知道是试过了所有错误的实验方法,还是误打误撞找到了正确的操作,实验终于在将近一年后成功。那一刻,欢呼、拥抱、泪水都不足以见证一年来的坚守和忍耐。好像突然在黑暗里找到了光明的源头,好像久旱不雨的大地突然被水滴滋润,我们研究的重组蛋白被证明对骨折修复有效!于是团队开始申报课题、写论文,去迎接新的挑战,参加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赛事——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不敢报以太大希望,毕竟是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从2016 年11月到 2017 年11月,整整 1 年的时间里,团队对我们研究的成果不断完善;键盘的敲击、队员的争论以及反复的赛前模拟;实力,运气,其实我更相信的是三年来从不放弃的努力。在此期间,团队还参加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科研成果设想实现向成果转化转变,再次在全国的舞台上拿下了银奖。



也许黑暗过后,才更懂得光明的绚丽

也许磨难走过,才会初晓热爱的力量

“回头再看看,科研是什么?不是写在标书上赫赫醒目的大字,也不是印在校园橱窗里的成果展示,更不是被他人仰慕的荣誉和奖项。而是一腔孤勇死心塌地的热爱,是寂寞难耐咬牙切齿的坚守,是独自空守重蹈覆辙的忍耐。”这就是胡渊博的秘诀。

推荐阅读

Hi,快来晒晒你学医的痕迹

甲子温医 | 天呐!它们成精之后,朋友圈居然……

守护光明·献爱小金

刚刚,从成都传来好消息

“生命天使”非洲助产士助理培训在我校启动


温州医科大学



文字 | 毛倪萍整理

来源 | 第二临床医学院 学生通讯社

责编 | 黄小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提供原创文字 / 图片 / 视频 / 音频素材及线索

投稿邮箱 | wmunews@wmu.edu.cn

官方微博 | 温州医科大学

官方网站 | http://www.wm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